实验室主任致辞

在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高手李世石的震撼结果推动下,2016年众望所归地成为了人工智能的新纪元,我们这个中国唯一的冠有“智能”字眼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被推到了历史进程的风口浪尖。这一年里在实验室全体老师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诸多可圈可点的成果。
首先祝贺实验室的开拓者张钹院士以大陆地区唯一入选者身份获得2016微软研究院杰出合作贡献奖。这既表达了微软对张钹院士多年来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提供帮助的认可与感谢,也反映了微软对其与清华乃至实验室合作的重视。
其次在科技获奖方面收获颇丰。孙茂松教授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孙富春教授团队的“多模态认知灵巧手”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获最佳科技创新奖;孙富春教授参与的项目“可穿戴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16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进步奖一等奖;唐杰教授等研制的“科技情报大数据分析挖掘服务平台”获得国际发明协会2016年度发明创业奖金奖。众多奖项一方面证明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同时也反映了老师们在科研与教学上的辛苦付出。
2016年我们继续切实推进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青年教师刘知远获“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青年创新一等奖”;刘奕群副教授受邀担任信息检索领域著名国际学术会议ACM SIGIR 2018程序委员会主席;朱军副
教授和杜克大学Larry Carin教授合作组织“杜克大学-清华大学机器学习暑期学校”在杜克昆山大学校园举行并得到良好反响。在老师们的辛勤指导下,我们的学生们也收获累累硕果,获得了“DAS2016最佳论文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拓尔思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西贝尔学者”称号以及“北京市优秀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等多项荣誉。
在科研方面,2016年中我们共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国际及国内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161项。其中973计划有孙茂松教授“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朱小燕教授“社会感知数据处理的认知基础与计算理论”、李国良副教授“大数据群体计算”、朱军副教授“非结构化环境的表征、结构识别与异构推理”等;863计划有孙富春教授“面向非结构化环境理解的仿生眼感知与识别”、唐杰副教授“社交网络搜索与群体行为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等。2016年承担项目合同总金额约1.9亿元,当年合同经费5025万元。获得专利授权17项,软件著作权5项,在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24篇。
我们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分别在烟台、乌鲁木齐、南京等地组织了学术研讨会。确立实验室继续坚持人工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这一研究方向,在自然标注大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人机对话与智能搜索推荐展现认知智能发展、深度学习与神经科学的交互、贝叶斯学习前沿、无人机技术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关注大数据下弱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使人工智能从更实用的层面进入发展快车道。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2016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工智能也再次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个春天。政府的支持、媒体的宣传、资本的追捧,全世界都在传播人工智能的成果,各行各业都在努力争取“人工智能+”,希望能够借力发展或改变。对于我们实验室来说,这既是好事也需要警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要立足基础研究,力争创新,踏踏实实突破人工智能“最后一公里”的挑战。我们面前的路不仅很长,而且还很艰难。愿我们实验室的全体师生一起,在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