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ailab-root
­

About ailab-root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ailab-root has created 35 blog entries.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科发展研讨会

2012年6月2日-3日,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在密云三八八基地召开学科发展研讨会。北京大学高文院士,清华信息技术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军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以及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长期协作的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刘成林研究员等嘉宾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教授主持。

当前,围绕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从国家、学校到院系、个人都在展开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如何凝练、突出及整合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并形成高效有力的团队,为国家发展重大需求贡献力量,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实验室、每个团队、课题组及个人该如何找准方向、如何定位?带着这样的问题,实验室共27位在职教师积极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李军在开幕式上致辞,希望重点实验室在发展中既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又要促进技术发展,积极与产业界结合,灵活机制、坚定方向,争取在学科发展上走到前列。实验室的张钹院士和北京大学高文院士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张钹院士在他的《信息处理的新挑战》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传统信息处理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将语义结构分析与概率统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就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研究,合理组织相关队伍提出了期望。高文院士做了题为《关于视频处理研究方向之思考》的报告,提出了视频信息处理的三个挑战性问题:视频编码,视频检索如何进入主流,3D视频如何成为流行;并就高效视频编码、移动视觉搜索、以及2D与3D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研讨会上,邓志东、朱纪洪、孙富春、孙茂松、马少平、朱小燕教授先后介绍了相关团队在智能信息处理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徐华、朱军、胡晓林等青年教师也先后介绍了研究工作进展,以促进实验室教师内部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研讨会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大家各抒己见,积极交流了各自的思路和想法,展开了充分的沟通与讨论。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要继承实验室的传统,继续坚持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世界前沿水平为目标努力;并发挥实验室的队伍优势,构建平台,服务国家安全需求,做大项目完成大系统;同时青年教师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在团队中找准定位,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坚持精神,做出有特色有创新性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或系统应用平台工作。

By |八月 20th, 2013|新闻热点|0 Comments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受邀赴日参加GCOE项目的国际研讨会

由孙茂松教授带队,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一行10人(教师4人:孙茂松,朱小燕,朱军,黄民烈;博士生6人)受日本京都大学邀请,参加了GCOE项目的国际研讨会。会上孙茂松教授作了题目为“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singhua University”的报告。在poster环节和博士生圆桌论坛上,我们的博士生与来自亚洲、欧洲、北美的,日本京都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大学的博士生们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2012年4月30日

By |八月 20th, 2013|科研动态|0 Comments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检索组论文被SIGIR2012录用

近日,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检索组硕士生魏超(导师:张敏副教授)的论文被信息检索领域重要国际会议SIGIR2012录用。论文题目为“Fighting against Web Spam: A Novel Propagation Method based on Click-through Data”(作者:魏超,刘奕群,张敏,马少平),该论文首次提出了基于标签扩散的垃圾网页识别算法,被评阅人称为attractively simple and effective。算法已应用于搜狗搜索引擎反垃圾工作。

2012年 4月 30 日

By |八月 20th, 2013|科研动态|0 Comments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朱小燕教授组多篇论文被重要国际会议录用

近日,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朱小燕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中有多篇论文被重要国际会议录用。其中,黄民烈老师的论文“Using First-order Logic to Compress Sentences”(作者:黄民烈,史兴,朱小燕)被AAAI 2012录用为长文。朱小燕教授指导的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被ACL2012录用为长文,分别是:李方涛的“Cross-domain co-extraction of sentiment and topic lexicons”,布凡的“String Re-writing Kernel”;还有一位博士生房磊的论文“Fine Granular Aspect Analysis using Latent Structural Models”被ACL 2012录用为短文(作者:房磊,黄民烈)。AAAI和ACL分别是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领域重要的国际会议。

2012年 4月 30 日

By |八月 8th, 2013|科研动态|0 Comments

实验室为退休老教师庆祝整寿

2013年5月11日,实验室为两位退休老教师庆祝整寿,他们是林尧瑞(80岁)、孙增圻(70岁)。他们都是实验室的元老,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为实验室的建设贡献了一生,退休后也时刻关心实验室的发展变化。

实验室主任朱小燕向两位老教师祝贺,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并高度评价了他们对实验室的贡献。

在祝寿聚会上,与会者与两位老教师合影留念,并一起交流了老年退休生活及养生的体会。出席祝寿聚会的还有孙增圻夫人、徐华、孙富春、王宏、张敏、马少平等。

IMG_1878

IMG_1880

 

By |七月 24th, 2013|文体动态|0 Comments

实验室多次举办青年教师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方便教师交流学科成果,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实验室于2013年上学期多次举办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我们邀请到了胡晓林、冯元、刘洋等青年教师汇报研究成果,多名教师积极参与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IMG_1836

IMG_1884

IMG_2076

By |七月 24th, 2013|科研动态|0 Comments

实验室举办新年联欢会

实验室连续几年举办新年联欢会。

IMG_2887

IMG_9535

IMG_9576

IMG_9623

 

By |七月 24th, 2013|文体动态|0 Comments

科技日报头版报道“清华大学—搜狐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经验

2011年12月18日,科技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产学研合作的北京路径”的文章,针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经验进行报道,其中重点针对清华大学—搜狐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报道。报道认为,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对搜狐在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等领域的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这一产学研模式予以了充分的认同。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搜狐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由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和搜狐研发中心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管委会主任由搜狐公司首席技术官兼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由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的马少平教授担任。自2007年4月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技术优势,结合搜狐公司的产品经验和市场优势,在网络信息检索领域开展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信息存储、检索、管理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完成联合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搜索引擎结果排序、垃圾网页识别、搜索性能评价、用户行为分析、用户交互等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并快速完成了技术向产品的转化。双方也重视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进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研发,2011年,双方合作申请的“以公众汉语服务为主的搜索引擎研制”还获得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支持。

By |六月 3rd, 2013|新闻热点|0 Comments

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朱小燕教授组多篇论文被重要国际会议录用

近日,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朱小燕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中有多篇论文被重要国际会议录用。黄民烈老师的论文“Using First-order Logic to Compress Sentences”(作者:黄民烈,史兴,朱小燕)被AAAI 2012录用为长文。另有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被ACL2012录用为长文,它们是:李方涛的“Cross-domain co-extraction of sentiment and topic lexicons”,布凡的“String Re-writing Kernel”,指导教师均为朱小燕教授。AAAI和ACL分别是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相关领域重要的国际会议。

2012.3

By |六月 3rd, 2013|科研动态|0 Comments

孙茂松教授在“2011年全国报社新闻技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上做大会邀请报告

“2011年全国报社新闻技术工作会议暨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于2011年12月8-9日在海南三亚举行。智能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孙茂松教授做了题为“全媒体环境下的报社新闻技术:动态与启示”的大会邀请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By |六月 3rd, 2013|科研动态|0 Comments